第15章 尘埃落定-《天圣令(贰)》


    第(3/3)页

    元侃听了这话,心中连忙跪下磕头。

    皇帝缓缓地吐了口气,神色中却是说不出的倦意,淡淡地道:“你很好,这次蜀中的事,你做得很好。”

    元侃抬起头来,看着皇帝,忽然间心头一动,他有多少时候,没有这样近距离地抬头看父亲了。平时奏对,只是当眼前的人是皇帝,战战兢兢,深思密虑,想着国政,想着军务,想着如何不逆了龙鳞,如何恰到好处地讨他的欢心。到底有多少时候,想着眼前的人,是自己的父亲呢?却又是多久,没有这样以儿子的心情,却看过父亲了。

    这一看之下,才骤然发觉,眼前的人不知何时,竟有如许多的皱眉,不知何时,竟然已经发鬓苍然。

    忽然间心头热流涌过,不禁上前一步,颤声道:“父皇——保重!”

    皇帝诧异地抬起头来,却见元侃眼中的孺慕之情,关切之意,竟是怔了一怔。这种感觉,对于他来说,竟然是有些陌生了。

    两人怔怔地对视着,好一会儿。

    这一刻,两人什么话也没有说,这一刻的眼光交流中,两人只是父子,不再是君臣。

    忽然间皇帝心里头那个念头越发清晰:“就他了吧。”

    其实他刚才那句“你很好”的意思,不仅仅只是因为你在这件事做得很好,其他的事也很好。

    这段时间以来诸子的行为他也都看到了,同样别人也是看到了的。这孩子不急功近利笼络臣工,不抢功不争宠,却一直在默默地做事,做得每一件事,都是出于本心。他在做一个好儿子、好兄弟、好臣子、好皇子,天下是皇家天下,天下太大,皇帝是顾不得过来的,这孩子却在帮着他拾遗补缺。济灾民、管治安、推贤臣平蜀,都是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却是真心对天下人仁厚,对赵氏江山有利。

    没有人想当一个骨肉相争的人,更没有人愿意看着自己的儿子们骨肉相争,皇帝赵炅同样如此。当他还是赵光义的时候,他是想当一个好臣子的,皇兄夺了柴氏孤儿寡母的江山,也怕同样的事情临到赵氏江山。所以是皇兄决定兄终弟及之策,并且不断地加强他的威望,他的权力,以避免一旦事起突然的时候,自己能够有足够的实力掌控大局。他当时想的也是一切为了自家江山,所以为皇兄冲锋陷阵,在所不惜。

    可是这份信任和倚重,却在危局过去之后,成为君王猜忌的原因。随着江山越来越稳固,皇兄的两个儿子也在渐渐长大,原来在“国赖长君”前提下的兄终弟及,已经成了多余的东西,而他,也成了多余的人了。可是他已经走到这个地步,哪里还能退得下来。经历过那个年月的人都知道,把刀递到别人手上,指望别人对你慈善,是愚蠢的。更何况就算新帝放过他,可他遍布朝堂内外的新旧部属呢?就算他退了下来,新帝看着大半个朝堂的人都是他的人,难道还能睡得着吗,那是势必要清洗的。可这些人跟着他抛头洒血,忠心一片,他怎么能够看着他们被清洗?

    更何况,天下未一统,各地仍有割据,燕云十六州未收复,这个天下他还有许多事要做,他怎么能够就此退下,然后他和他带出来的宿将只能放弃理想,仰仗着十几岁的小儿发善心。

    他必须一搏,幸而,他搏赢了。可是,他付出的代价,又有谁知道。

    天下人骂他篡位,甚至编出所谓的“烛影斧声”来说他谋害兄长。宋后撒泼,三弟廷美不自量力,他能怎么办,他只能忍。他要向天下证明,他不负这个江山,他灭北汉,收银夏,他亲自率兵北伐,一路势如破竹,本来可遂天下人百年之愿,谁料想天不成全,他险些死于战场。他做出的这一切,又有谁去理解?

    德昭明明是年少气大,他也不过随口这一句,就居然去自杀。他若是如德昭那样脆弱,早死了一百回了。这样的人,还想当皇帝?还有人说他逼死德昭,真是笑话。皇兄这样的英雄人物,生子却个个无能,德昭容不得一句话,德芳干脆就成了个病殃子,三弟这样的平庸之辈,对江山未建寸功,居然也敢肖想皇位。

    最令他心痛是大郎与二郎,是他这个父亲做得失望,让他的行为影响得两个好孩子都走上了极端。元佐得了他身上所有好的一面,心怀热血,担当江山,急公好义,挚爱亲朋,这个孩子跟他年轻时一模一样。也是因为他在刚刚学着成长的时候,看到的都是意气飞扬,待人热血的自己。可元僖,在成长的时候,恰好就是他最难最不得已的时候,他不明白他的困境与压力,却将他不得已采用的手段和心术,当成是本事学了去。最终两个儿子一个疯,一个死。

    没有人不顾惜骨肉,他经历过至痛至苦,经历过生死分离,所以他如今更珍惜这种善意的品格。

    他要的是一个善待骨肉,善待那些出过力的老臣,更是善待天下的仁君。

    他不能让三郎成为另一个大郎和二郎。

    至道元年二月,嘉州府抓获李顺朝大将军张余,函首送至西川行营。至此,王小波李顺起义军中的最后一支力量也已经被消灭。

    三月,夏州李继迁亲派其弟,赴京进贡谢罪。

    四月,雄州大破契丹大军,斩其铁林大将一名,契丹大军,全线退出宋军境内。

    至此,天下太平。

    而此时,皇帝终于做出了选择。

    却说寿王妃郭熙所生的襄王第四子,生下来的时候就有些先天不足,一直是病病好好,折腾不止,郭熙为此忧心不已。

    谁知道前几日不知如何,受了风寒,当夜就嚷头疼。匆匆请了太医过来,就说已经是来不及了,只勉强用药了两日,这孩子还是去了。

    郭熙抱子大哭,元侃赶过来时也惊呆了,抱着孩子只觉得既伤痛,又愤怒。当下就要追究看护的乳母侍婢的错,他这一大怒,反而让郭熙渐渐冷静下来,挡住他道:“王爷不可,也是四郎……命薄,”说到这里,她哽咽不已,却又只得忍下道:“本朝以仁厚治天下,她们照顾四郎,并非不尽心,只是天意如此。你我身居高位,若为了失子之痛迁怒她人,便是教她们受苦,也不能让我孩子回来。还是赦了吧!”

    若是元侃不来问罪,郭熙刚才脑中何曾没有闪过要将这些人治罪的念头,而且比元侃想得更重。可是她终究还是冷静了下来,逝者已矣,孩子身体一直不好,兄弟中也有孩子夭折的,再怎么不甘心,可就算多处置一些人,又能够有什么改变。如今元侃虽然做上皇储之位,可终究只是会意,不是明封。还不知道有多少眼睛看着他们的举动。若是他们不依不饶,动静大了,不是被人说成不慈不仁,就是被人攻击寿王后宅阴私。元侃私下里对她叹过,皇储之位,如履薄冰,她更不能让大郎的事,成为别人砸向元侃脚下冰面的石头。

    诸人听了王妃之言,都一齐跪下磕头请罪谢恩,正纷乱不已的时候,忽然间外头一阵乱纷纷地,就有臣属在外面叫:“大王,大喜。”

    另有一人就道:“如今该叫太子了。”

    元侃听得不明白,于是走出院外,却见二道门外跪了所有的属臣护卫,一齐道:“恭喜太子。”

    元侃还未回过神来,郭熙也已经听到了这话,扶着墙摇摇晃晃地走出来,倚着门就看着众人跪了一地恭喜。就听得钱惟演道:“宫中刚传出消息,要在下月丁卯,为大王行皇太子册封大礼。官家手书已经到了内阁,宰相们正在拟诏颁令天下呢。”

    元侃听了这话,只觉得胸中似塞着一股气流,却不是欢喜,而先是酸楚,再是百感交集,想到了刘娥,想到了大哥,也想到了三皇叔,只觉得眼中的泪又涌了一来。

    郭熙顾不得礼仪,跌坐在地,又哭又笑。这样的至悲之时,听到了这样的消息,让她竟是说不出的又是欢喜,又是难受。这苦命的孩儿,若是能多活得几个时辰,也能听到爹爹成了皇太子的消息。或许这消息若能早来一天,她就会要为了迎接贺客,而把孩子抱来打扮准备着,或者这份皇太子的福气,能够让这孩儿避过这生死之关呢。

    她坐在那里,失控地哭,忘形地笑,却一个字也不敢提起她的儿子来。这样的大喜时候,她不能说错一句话,不能。

    元侃听到哭声,扭头见王妃仪态全失地又哭又笑,扭头去扶起王妃,自己的眼泪也忍不住下来了。他将头伏在郭熙肩头,泪水肆意流下。他等这一天,等得有多久,多煎熬,他自己也不知道了。总以为是茫茫长河,不知何处是尽头,谁知道就这一拐弯,看到了岸边,踏上了实地。

    王府得的,算是内部刚得的消息,内阁中自然也有人愿意赶紧抢先送了消息来讨好未来的皇太子。这样的消息原就不是要暗中隐瞒,这种规格的册封要草拟诏书,要制作服制与配饰,等正式诏书下来之前,早就传得到处都是了。据说先是皇帝召了几名重臣当面说了,然后是知制诰写了诏书,皇帝阅订以后,送于内阁,然后内阁对天下发布时又是另一种文体,要琢磨词藻,推敲字句,等内阁都同意了,才是盖了内阁的印颁行天下的。

    元侃直至第三日,才在大朝会上,接了内阁精心雕琢过的正式旨意。皇帝诏立寿王元侃为皇太子,改名恒,兼开封府尹,大赦天下,文武百官皆得赏赐。同时,以尚书右丞李至、礼部侍郎李沆为太子宾客,九月行册立太子的大典。命有司草其册礼,以翰林学士宋白为册皇太子礼仪使。同时,罢平章事吕蒙正为左仆射,以参知政事吕端为户部侍郎,平章事。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