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交趾本为华夏故地,先秦之时,列身百越,汉收岭南,设交趾郡……” 使者抑扬顿挫,读着朱元璋的圣旨,开宗明义,就说交趾属于华夏之地,算是站稳了脚跟,牢牢占据大义名分。 随后使者又道:“安史以后,中原衰微,雄杰并起,野心之辈,纷纷扰扰,数百年间,不绝如缕。以致社稷变为丘墟,百姓饱受涂炭之苦。岂独华夏之民哉?” “丁朝,黎朝,陈朝……尽皆伪主叛中原而自立,蔑视华夏,不归正统,残虐黎民,罪行累累……” 这一段旨意,更加是杀气腾腾,透着千般故事。 安南离开中原时间并不长,就是五代十国时期,彼时要是有本事收回来,也就和许多边疆地区一样,失而复得,无甚紧要。 可偏偏五代之后的赵宋,连燕云都拿不回来,就更不要说遥远的安南了。 所以旨意才说,自安史之乱以后,中原百姓,饱受涂炭之苦,安南的百姓,也是一样的。我们都是因为这一场祸事,绵延几百年,饱受摧残,还没有恢复过来。 这一下子就拉近了和安南百姓的关系。 咱们不是两家人,而是分开的两兄弟。 这又是进一步拉进双方的关系,顺着炎黄子孙,华夏苗裔往下说。 仅仅凭着这个开头,就看出撰写旨意之人的高明,诉诸情理,收拢人心,慎终追远,寻找根据。 字里行间,都透着万般考虑。 不用说,这道旨意,正是张希孟起草的。 接下来的笔锋就直指安南的几个朝代,丁朝、黎朝、陈朝,全都是窃据一方的伪朝,与割据藩镇无异。 而且虐待百姓,罄竹难书。 随后张希孟笔锋一转,“安南百姓,本为华夏苗裔,与中原血脉相连,实为一家。人人有土,户户得田。唯有如此,才能民生安然,百姓乐业。既为华夏之民,又是理所当然之举。中原上国,大明君父,理当全力以赴,支持义举,安我骨肉。至于日后如何,则静待民心向背……钦此!” 最后这一段,写得也颇有意思。 等于是承认了安南为华夏苗裔,骨肉相连的一家人……身为大明天子,自然要支持百姓义举。 但是到底是不是要吞并安南,这就有学问了,我们只是帮忙的,最后如何,还要看人心向背。 这篇旨意妙就妙在,该说的都说了,而且还非常直白,谁也不会误会。 至于退路,也留足了,反正怎么解读都行。 张希孟很久没干这事了,现在写起来,竟然也可圈可点,宝刀不老。 消息传来,百姓无不欢欣鼓舞,这下子可彻底放心了,上国是垂怜我们的,大明君父愿意帮我们。 均分田亩,是理所当然的义举。 上国仁义! 大明圣明! “吾皇万岁,万万岁!” 百姓的呼声此起彼伏,简直比过年还热闹,大家伙欢声笑语,满脸都是喜悦。 至于一切的始作俑者张东,他也是倍感激动,心里头暖烘烘的。说实话坐船来的时候,他想的就是求财,要是能拿到一块地方,也是为了可持续竭泽而渔。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