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6章 国家级推进(求月票)-《重生之神级学霸》


    第(2/3)页

      杨锐知道更多的还是民间的新闻,对于政界尤其是高层的新闻知道的不甚了了。

      反正,他知道8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中国和西方都是蜜月期就行了。

      至于具体而微的地方,杨锐也就关心不到了。

      但是,对于乔公、蔡教授和朱院士等人来说,这个时机却是异常重要的。

      乔公紧接着亲切询问了杨锐实验室和项目的情况,看他说的顺畅了,笑问道:“看起来你想的很清楚了嘛,还有什么要求,就继续提出来好了,大胆一点,不要替我省着。”

      他说的如此大方,以至于做笔记的秘书都偷偷抬头,看了看现场。

      朱院士也趁机道:“杨锐,乔公都这么说了,你就放心提吧。”

      他太知道乔公,或者说上层对诺奖的态度了。

      当年国内获悉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诺奖之后,许下的条件比今天不知优渥到了哪里,若是能够得到一个原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的大方,或许会让某些西方国家相形见绌。

      这种大方是贯穿始终的,50年代的中国追逐杨振宁和李政道,70年代推动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到2001年的时候,埃克斯篷在中国,还被问到,中国怎样做才能让自己的科学家而不是国外的华人获得诺贝尔奖——这已经属于病急乱投医的范畴了,埃克斯蓬的回答更加狗血和不负责任,他的建议是去中学,发现聪明的小孩,培养他们,给他们支持,在恰当的时间里,为他们的研究创造恰当的研究条件,并且允许他们自由思考。

      埃克斯蓬显然不知道,中国还有中科大少年班这种强悍组织的存在。不过,换一个角度说,中科大少年班正是因为杨振宁的建议而成立的,在这一点上,两个人的观点倒是出奇的一致。唯一的问题在于,中国人根本等不及一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成长起来。

      70年代末建立的中科大少年班,成员多是十几岁,他们的研究高峰要到30岁乃至于35岁以后才出现,获奖或他类高峰还要晚上个十几二十年的,换言之,2020年前后的中国人,才能在朋友圈里刷到成批量的少年班鸡汤,虽然也是同样一批人,就在几天前,还在批评中国的教育制度。

      总而言之,国内政府尤其是高层,对诺奖的渴望是无与伦比的。

      只不过,这东西以前从未落到过中国人头上罢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