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超前消费意味着负债,因为他们需要用未来的收入来偿还当前的消费。然而,普通人之所以愿意超前消费并提前透支消费,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对未来的收入有逐年增长的预期。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前的十年间,美国经济处于宽松状态,通货膨胀率上升,导致物价持续上涨,而房价更是出现了惊人的涨幅。 尤其是在2004至2005年期间,美国房价的上涨速度最为夸张。房价在短时间内如此快速地上涨,背后必然存在人为因素的推动。这种房价上涨的趋势进一步刺激了当时的美国人贷款购房,甚至参与房地产炒作。 在利益的驱使下,美国的银行家们越来越贪婪,胃口也越来越大,高风险的次贷本身已经是一项非常大胆的创新了,但对于这些冒险家来说,还远远不够刺激。 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更绝妙的主意:将次贷巧妙地包装起来,制作成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品,并以“次贷证券化”的名义推向市场。 简单来说,这个过程就是债主把借款人给他打的借条“包装”成证券,然后像变魔术一样将其转让给其他人,从而迅速套现。 接着,新的持有者会再次对这些借条进行“打包”和转让,如此循环往复,无穷无尽。这样一来,区区一张借条就能轻松撬动一股庞大的现金流。 而在这个看似神奇的过程背后,隐藏着无数的风险与危机。因为一旦有人违约,整个链条都会瞬间断裂,引发连锁反应,最终导致一场无法收拾的金融危机。 这一次,美国人的“创新精神”可谓发挥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推波助澜下,美国的“金融创新”事业如日中天,而次贷证券则成为了其中的翘楚。 从2001年开始仅仅几年时间,以各种次贷证券为主导的金融衍生市场规模便迅速膨胀至数十万亿美元,远远超过了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数倍之多。 在这个疯狂的时代里,任何人只要稍有一些闲暇资金,就能够轻而易举地成立一家金融公司,并四处发放贷款。就这样,全体美国人仿佛在一夜之间“集体”实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美国梦。 第(2/3)页